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视频观后感范文

2022-02-13   来源:观后感

2018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视频观后感范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重要落脚点是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浦东要聚焦于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打造自贸区速度,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贸易便利化改革;打造自贸区服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号响应、一库共享、一次通办;打造自贸区优势,坚持以制度性交易成本低的新优势对冲商务成本、生活成本高的劣势。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视频观后感范文

推进高质量发展。围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入把握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整合”,持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打造人才高原高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上海“四大品牌”建设为抓手,增加优质供给。三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建设参与国家(地区)进口商品中心,推动与参与国家数据互联、标准互认。

构建大民生格局。着力构建涵盖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品质民生的大民生格局,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建设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让群众享有更加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更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坚持以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建设为抓手,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坚持守住民生工作底线,摸清困难群众底数,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结对帮扶,推进养老服务管办分离和布局优化,创新机制解决菜篮子问题。

创新城市大党建格局。努力构建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社区党建为基础、行业党建为特色、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为关键、单位党建为基本的城市大党建格局。突出政治性,在“两个覆盖”基础上,增加管理和服务覆盖,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打破条块分割、区域分割、隶属关系造成的分割,推动基层党建上下左右贯通、线上线下连通;强化号召力,坚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用好基层民主协商等机制,把党员群众凝聚起来、动员起来。

02、2018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视频观后感范文

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并对这“三个一以贯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以贯之”揭示了谋事、干事、成事的普遍规律。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吾道一以贯之。”意思是我的主张前后一致、始终如一。这是说做事要有坚定意志,不能虎头蛇尾。一个人做事应该一以贯之,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推进伟大事业更应该一以贯之。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是因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不能自满懈怠,面对艰巨的历史使命不能犹豫徘徊,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不能疏忽大意,此时强调“一以贯之”非常重要。

“三个一以贯之”强调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强调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强调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因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强调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是因为我们党领导的“两个伟大革命”从来都不是在风平浪静、敲锣打鼓中进行的,而是在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中艰难前行的,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落实“三个一以贯之”,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五个过硬”、符合“六项要求”。“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五个过硬”是指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六项要求”是指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我们党建设好,必须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能否做到“三个一以贯之”,取决于能否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五个过硬”、符合“六项要求”。

03、2018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视频观后感范文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取得卓着成效,最根本的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理论、历史和现实发展的逻辑必然。从理论来看,政党本来就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从历史来看,我们党历来强调讲政治,讲政治已经内化为我们党的优秀品质和重要基因,是党领导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从现实来看,我们党要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团结统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统领就是统率领导,要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都要向党的政治建设看齐,都要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设定明确的政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就会对党的其他建设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党的政治建设需要通过其他建设,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效果。

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做实做好。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基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做实做好。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全党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上。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四是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04、2018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视频观后感范文

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补齐制度短板、提升治理能力、狠抓落地见效。

补齐制度短板。首先,目前推进绿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比较零散,还不足以形成系统推动力,难以将生态文明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应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其次,要形成一体化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些生态保护制度已融入国土空间管制和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中。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应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并与污染防治制度体系相衔接。第三,农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状况,与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和农村环境保护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程。第四,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正从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从自上而下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转变,这有利于发挥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社会组织监督的作用,但相关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效能还需要加强。

提升治理能力。制约生态文明建设治理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政体制或机构组织方式及职能体系尚不健全。刚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机构职能体系实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需要深入贯彻落实。二是一些市、县等基层党委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认知水平与领导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三是环境保护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人员队伍的规模、专业化水平、技术装备情况等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狠抓落地见效。目前,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举措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责任传导问题,切实解决普遍存在的责任压力层层衰减现象。二是提高基层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和执行能力,避免出现因不会干而导致改革方案“空转”的现象。三是鼓励基层根据有关改革方案、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在改革方案设计与落实之间建立反馈、评估和调整机制。

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了新需求,对党和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深入分析新时代人民群众新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动态,对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人民群众新需求不断涌现且日趋多样化。一是因社会结构变革而产生的新需求,如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养老需要和生育服务需要,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需要等。二是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需求,如促进技术分享、提高技术利用的便捷性、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网络服务质量等。三是因规避各种意外风险而产生的新需求,如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这些新需求的产生表明,在新时代,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社会认同和个人价值实现等非物质层面的需要。近年来,党和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破除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为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牢固体制保障、强大战略保障和雄厚物质保障。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味着政府不仅要因应社会结构变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而且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智慧政府,加强信息公开,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优势,创新政府发挥作用的形式,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层社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供给机制方面,适应人民群众新需求复杂性、多样性、发展性特点,综合利用市场、法治、技术等多种手段,提高供给机制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供给质量方面,严格制定和执行产品与服务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管和处罚,切实保障商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

06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使之更加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最鲜明的特征、最显着的优势。“三者有机统一”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逻辑,为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搭建起牢固的制度架构。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制度载体、实施平台和运行轨道,为实现“三者有机统一”创造了根本制度环境和重要运行条件。应进一步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更大作用。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07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国际国内环境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走自己的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创新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创新发展,是因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抓住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从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要素投入转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依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协调发展,是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矛盾、中心环节,突出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调整,协调好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建立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社会再生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提供根本保障。

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绿色发展,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开放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开放发展,是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体系。为此,既要支持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又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形成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格局。

共享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共享发展,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为此,一方面应着力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产业体系和就业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视频观后感范文

https://m.donglinxiaofang.com/xiezuo/141909.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革命纪念馆参观观后感范文(精选三篇)

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第一季观后感精选五篇

观后感

重逢观后感800字汇编3篇

观后感

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2000字范文(通用5篇)

观后感

我们的新时代纪录片观后感600字(合集5篇)

观后感

关于伟大征程观后感1500字【三篇】

观后感

头号玩家观后感1000字锦集五篇

观后感

创新中国生命观后感1000字精选四篇

观后感

南湖革命纪念馆观后感(合集三篇)

观后感

我和我的祖国相遇观后感(合集三篇)

观后感